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从提出到今天已有四个年头,但部分地方的乡村振兴效果却不尽人意,失败的因素很多,但方向问题却是这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
实事求是的说,今天有些地方的乡村建设方向错了,并且还在错误的路上。部分地区用标准代替方向,科技代替常识,知识代替文化,文件代替实践,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含义。
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突破50亿,这一天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人口日”。196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例是33%,到2016年,已经增长到54%,其中,亚洲和非洲是增长的主力。这也意味着,如今已经突破70亿的世界人口中,有超过33亿的人生活在乡村。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乡村衰落问题。
一、农村衰落: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从欧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再到亚洲,城乡差距都在不断地扩大。例如,在尼日利亚、印度和墨西哥,越来越多因为贫穷未接受教育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财富。
过去30多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和农村都在进步,但他们的起步却不太均衡,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收到的公共和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额70%以上。社会财富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也不太均匀,2011年,城乡收入比为3.13:1。
在去年,有将近1.7亿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他们中多数是青壮年。根据nature的数据,在中国,每年弃耕的农田达到200万公顷;在2015年,中国有6000万的留守儿童和5000万的空巢老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小城镇一直在衰落。当机械化、公路和汽车到来时,农民会绕开附近的小镇,而开车到城市去购买种类更加多样的日常用品。农业技术和化肥解放了许多农村劳动力,因此他们来到城市从事赚钱的工业和服务业工作。
在美国,农村每10万人对应39.8名医生,而城市每10万人对应53.3名。农村的财富水平也导致了健康问题的加剧:美国农村的年平均收入比城市少9242美元,有25%的乡村小孩生活在贫困之中。
二、乡村振兴的四个重点
中国的“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四个方向:
1.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政府需要同步倡导城市化和村镇化,使乡村和城市居民在资源、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农村居民需要相关平台,使其既能工作或经营自己的企业,也能兼顾家庭和耕地。小城镇可以作为桥梁,为偏远村庄提供教育、卫生、信息和行政服务。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两者都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
2.鼓励“自下而上”的举措
农村发展需要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且全心全意的、由地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团体,包括愿意无私地共同合作的企业家、车间所有者和农民。公平必须得到尊重。开发村庄必须是为了当地人着想而不是投资。
3.必要时进行移民搬迁
必须接受的一种情况是,一些位于不宜生活处的村庄有必要移民搬迁,这也是中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深谷或山区路况较差,供水不稳定,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如中国西北的秦巴山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一般而言,这些地方的村庄总是经济疲弱。
这类村庄的人口可以迁入附近交通、土地和公共服务较为方便的农村社区。安置贫困人口时应注意:必须尊重民众的意愿。
4.用科学计划指导乡村振兴进程
研究人员必须了解导致乡村衰退的因素以及乡村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反应。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模拟来监测乡村发展。需要了解不同形式的土地整治工程的有效性。各部委、机构和企业应促进涉及规划、管理和工程的多学科研究。
三、乡村振兴的方向在哪 ?
乡村以自然为本,城市以人为本;乡村小农经济,城市市场经济;乡村自给自足,城市竞争创新;乡村生活就是产业,城市生产远离生活;乡村生产就是生态,城市污染源于生产;乡村自治社会,城市法制社会;乡村是慢生活,城市是快发展。这既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点,更是城乡之规律。
当然,城与乡的两种标准,没有对与错,而是城市与乡村的生活与生产形式决定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5000年以来,渐渐地形成,城为阳,乡为阴;城要快,乡要慢;城要科技,乡要文化;城要竞争,乡要生活;城要标准,乡要生态。这就是城乡之间的属性与方向。 传统乡村有绝对优势,也有更多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产量与品质,四季需求,防虫与抗疫,农产品深加工与更多的衍生品面临现代社会的挑战,而这些是技术问题。道与术不能混淆,黑与白不能颠倒,城与乡不能阴阳失衡。 什么是方向?“不忘初心”是方向,带着农民一齐奔小康是方向。 1949年新中国面临着全面经济建设,可是农民认字率不足5%,怎么办?新中国没有丢下农民,而是在中国开展 “扫盲运动”,开展文字简化,办农校建小学办中技,知识分子下乡,知识青年下乡等。毛泽东深知科学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极力提倡选种、改进耕作方式,并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土为农业之首,农民之命,生态之本,可见毛主席对农业与农民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越今天的专家与教授。
从1949年到1990年,农业离机械化最近,也似乎看见现代化的雏形。这就是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是有害的。尤其是大资本下乡、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庄、康养产业等,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为什么“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提出“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专业队伍?就是防止我们犯方向性错误,给出了正确的指示。 今天有些专家和资本家一直把农民视为“负担与没文化”的麻烦群体。如何引导农民,教育农民,帮助农民,而不是一刀切的设立“有机标准”,不准农民进城卖菜,拆小学关祠堂,盲目推行“垃圾分类”与“厕所革命”,削弱村干部权利,政策与资金绕过村“两委”,使党的基层阵地严重受到伤害。 正是这种错误与无知,导致今天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举步维艰。这十几年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种田免税还有补贴。举国家之力,为何乡村一直与振兴相背?乡村空心,农民抛荒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为何?方向错了,标准自然会伤害农民。今天,标准来自西方,又是城市标准,用城市标准治理乡村,用城市理念理解乡村,用城市标准对应乡村非标准。过度干扰乡村,帮忙又添乱。这些不仅不适合乡村,还南辕北辙。 方向对了,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资本下乡、有机标准、田园综合体,甚至房地产开发都没有问题,还会让农耕文明如虎添翼。方向对了,所有的行为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