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推动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在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也使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清醒地认识到景区向数据化、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一批拥有鲜明IP的智慧景区渐次落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近年来,各地景区尝试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纷纷借助旅游信息终端、通信工具、健康码、通信行程卡等方式,对景区实行线上预约购票、错峰分流、刷脸入园等措施。
某种程度上,景区智慧化已成为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新特征。疫情加速推动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在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也使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清醒地认识到景区向数据化、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一批拥有鲜明IP的智慧景区渐次落地。就应用层级看,我国智慧景区实践大致可归纳为下述四方面:
一是景区综合安防。旅游者在景区的观光范围大、流动不规律,这对景区安全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传统景区的安防系统数据丰富,但在实时信息提取方面存在较大的技术鸿沟,资源利用率低、非可视化、高度依赖人工、准确率不高等问题突出。
随着信号传输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行为识别、AR现实增强、结构化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有效解决了景区视频监控分辨率不足问题,从而将智能视频技术在景区中实现了针对性的场景应用。如尝试使用超星光技术,使用大靶面高清镜头搭载超低照度传感器,使得景区内的所有监控视频无论黑夜白天,都能够清晰并全彩,为后续的相关智能视频技术应用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是车辆及停车场管理。旅游交通兼具季节性、区域性、服务与消费同步性等特点。智慧景区停车场景应用中,大多技术处于探索阶段,人工管理方式仍是主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部分A级景区已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和识别技术解决停车效率低问题。通过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将景区停车场改造成无人值守停车场。
三是业务统计分析系统。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发展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回流,使得近程旅游、自驾游、家庭亲子出游频次大幅增加。因此,智慧旅游业务统计分析系统重点发展方向是结合线下海量大数据的匹配,实现景区游客男女比例、年龄结构、客源地、收入结构、常用APP等基础信息的分析,进而形成有价值的营销基础数据,为精准营销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发掘好的旅游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四是旅游电子商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的属性加速向服务的连接者转变,在企业和用户之间建立起双向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对景区而言,建立基于游客利益诉求的双向信息交互平台十分重要。这要求景区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关系营销、情感营销、数字营销的优势,及时了解游客现实需求,在文化传播方面实现景区与旅游者的双赢。
智慧九寨、智慧黄山、智慧颐和园、数字圆明园、微丽江、“互联网+龙门”等国内景区的智慧化实践,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新技术与新行业的结合,让景区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景区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笔者建议,应重点在下述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从单一旅游景区向旅游综合体发展。与传统景区的单一游览属性不同,智慧景区高度依赖智慧化手段,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持续丰富上下游产业链。智慧景区也将以满足更多旅游类型需求为己任,联动博物馆、艺术馆等“三馆一场”,深化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让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在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培育方面打造复合型旅游体验综合体,进而提高景区的盈利空间。
二是以景区为中心向全域延展。受制于时空的边界,单一旅游景区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景区智慧化应适应全域旅游趋势,积极建构目的地景区的信息互动和联动发展机制,在发展联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旅游者黏性,提升景区的辐射能力。
三是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转变。智慧化是手段,优质化是目的。旅游是综合产业,旅游消费是一连串消费行为的集合。智慧景区建设要有“旅游目的地运营”的视野,从“等着客人来”到“引着客人来”,从“玩好”到“全场景优质消费”。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既一路看到好风景,又全程拥有好心情。
未来,除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优化旅游服务方面发挥价值外,以“一机游”“一码游”为代表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将推动景区朝着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方向纵深发展。
原标题: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满足大众旅游需求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