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分别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向着建立系统的国家公园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相关地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在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2016年开始在三江源探索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7年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19年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不断打磨、完善,正在成为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一环。
根据规定,国家公园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这为国家公园开展相关旅游活动提供了制度依据。
事实上,关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孰轻孰重的争论,在已施行国家公园体制的国家曾长期存在,经过多年讨论与实践,最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形成“旅游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的共识。国外经验也表明,国家公园只要把握好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目标,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完全可以达到相对平衡,进而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新西兰峡湾国家公园等世界知名的国家公园皆是如此。
对于我国国家公园能开展怎样的旅游活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可能主要倡导两种旅游方式:一是自然教育。因为我们把最好的生态系统、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最精华的自然遗产,都划到了国家公园范围里面,它是一个最好的自然课堂,大家在里边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二是自然游憩,比如观察野生动物、露营等。”那么,如何在守好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为重点的旅游工作?笔者结合国内外探索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开展生态监测与游客管理等,夯实国家公园旅游活动开展的“底座”。一方面,以高水平规划为龙头,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高效运转的管理机构。建议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明确旅游活动开展区域、原则及相关要求,如,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对国家公园开展分区管理,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游憩区和一般控制区等。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实时自然资源清查,动态掌握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类别、分布状况;构建游客管理模型,以分析游憩活动对国家公园的影响,评估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植被破坏、交通拥挤、文化冲突等,为合理旅游活动开展提供实时指导。
二是以提高公民生态保护意识为目标,通过科研、教育、解说、游憩等活动,不断丰富自然教育手段,形成资源开发与保护、国民旅游与自然教育及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国家公园模式。一方面,国家公园可以通过设立研究学习中心等,整合游客体验、园区资源管理、教育推广计划等项目,吸纳专业研究人员、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科学研究、公益保护等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普通游客,应不断健全解说和教育规划,设计多样解说和教育方式,更好发挥自然教育功效。
比如,通过对国家公园资源的长期梳理、整理,建立完善国家公园数据库项目,制定国家公园教育、展览、出版相关规划;按照具体情况明确人员解说、非人员解说以及游客中心等举措或功能,设计相应的解说和教育内容,提供展览、展示、说明、讲解、咨询、安全保护、紧急避险等公益性服务;开发和维护公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宣传教育。
三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手段,平衡保护与利用关系、自然保护与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妥善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文化生态的原始性和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公园所有的旅游活动应在生态旅游框架下进行。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依托,实施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积极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为当地社会作贡献的一种旅游模式。
利用国家公园开展旅游活动,应遵循生态第一原则,当出现保护与资源利用冲突时,坚持保护优先,严禁搞开发性项目;同时要做好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设计,推动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基础。
例如,国家公园应尽量依托当地社区提供生态体验产品和服务,并让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生态体验活动受益,实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采取了将原住民留在核心区内的做法,在保护区内力争兼顾保护与发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行“自然体验”特许经营制,为园区内牧民家庭增加了新的生计。以合作社为主体,牧民经过培训可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司机,带领自然体验者观察记录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牧民家可作为“接待家庭”为体验者提供吃住等服务。
原标题:国家公园的科普、教育、游憩功能不能